自2022年8月,某平台率先试行“外卖柜收费”政策以来,其余主流平台也纷纷跟进,有关“外卖柜该不该收费”相关话题讨论便备受关注。
如今,外卖柜试行收费已满一年之际,全国多地将面向骑手收取服务费的消息再度牵动大众神经。不过派代注意到,与最初大家普遍持质疑态度不同的是,各界对于“外卖柜收费”现象有了更多元的理解,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。
外卖柜,解决最后100米
园区、楼宇不让进入的最优方案
众所周知,一个成熟的行业,往往也意味着某种动态平衡,任何“新物种”的出现,则已代表行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,外卖柜便是如此。在高度成熟的O2O行业领域,外卖柜实际上是应外卖产业的各种痛点而生。
即便我国的外卖配送效率和便利性足以傲视全球,但社交网络和外卖平台上,依然不乏用户与骑手的“吐槽”——办公楼不让进、电话打不通、外卖被错拿……
从用户体验上来说,每当就餐高峰期或遭遇恶劣天气,等待时长偏长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,还出现了“拿错餐、丢餐”等现象。
但让骑手背锅多少有点冤。很多时候并非骑手不努力,越来越多写字楼、医院、高校等场地出台“禁止外卖骑手进入”措施,也成为影响配送效率的一大因素。
一边是要完成有时效要求的配送服务,一边是用户所在的区域不让进入,换位思考,把我们带入夹在中间的骑手视角,确实容易着急上头,这也导致近些年偶尔会爆出“骑手与物业、保安发生冲突”的新闻。
对此,平台方尝试过多种解决路径。比如,通过合理调度和奖励措施,鼓励更多骑手在就餐高峰期接单,增加单位时间内的骑手服务规模与“运力”。但以规模提效率的做法,在面对物理空间上的“禁入”时,很难见效,目前来看,智能取餐柜、外卖柜,已然是配送“最后100米”中各类困扰的最优解。
外卖柜的布局,主要坐落于大型园区写字楼、医院、学校、酒店等人流密集而管理又相对严格的特殊场景。通常情况下单个外卖柜,设有几十个带有锁柜的储餐柜格;使用时,先由骑手扫码解锁后,将外卖放入指定的储餐柜格,再由顾客扫码或输入验证码即可完成取餐,操作流程简单,较易上手。逻辑上讲,是“特殊区域不让骑手进入”在先,平台被迫推出外卖柜应对在后。
无论是外观形式还是使用方式,外卖柜的出现难免会拿来与快递柜比较,但派代发现外卖柜与快递柜又有着很大且明显的区别。
从布局上看,平台设置外卖柜的目标很明确、很纯粹,主要建在骑手限制进入的特殊区域,而不会出现在骑手方便配送的区域,更像是个性化的便利设施;而快递柜则更偏重实现投递效率,对末端场景没有明确偏好,在全国大部分小区、商业等各种区域都实现了普及。
从数据上看,全国的外卖柜保有量约有2-3万个,却已经基本覆盖到了全国有需求的区域,且未来大概率不会出现大数量的增长;相反,全国快递柜的数量早已超过数十万,从公开数据看,其中仅头部品牌快递柜就高达30万个。
更关键的一点是,骑手将餐品放入外卖柜前,平台会要求骑手提前与用户协商、得到用户的同意后再放入柜中,使用外卖柜依然能保障用户各项权益。相反,近些年快递柜屡屡因“不经同意直接入柜、不送货上门”等现象而引发不小争议。
因此平台推出外卖柜的本质或出发点,是平台方基于客观商业环境和条件,所推出的基础设施或解决方案,它既在维护用户权益的基础上,进一步优化了用户体验,又做到了想骑手所想,急骑手之所急,帮助骑手提升配送效率,这也是促进外卖行业健康长远发展的主动作为。
外卖柜推出近3年
用户整体满意度较高
用户是互联网行业的核心,几乎所有环节都是围绕用户来运营。而外卖柜诞生近3年,能否长期运营下去,为用户创造价值、赢得用户认可理应是关键。
2020年,外卖柜刚推出之时,用户最普遍的顾虑便是“骑手会不会以此为借口不再送餐上门”。而外卖柜相关运营人士透露,“只在限制骑手上门的区域设置外卖柜”这是推出外卖柜之初就定好的,就是为了打消用户顾虑,保障用户“送餐上门”的正当权益。
除此之外,是否收费也是用户在意的焦点。对此,派代向相关内部人士求证时被告知“外卖柜是平台为了提升用户的消费体验而推出的,绝不是盈利工具,因此对用户完全免费,未来应该也不会对用户收费。”
那么,外卖柜推出这些年,用户的使用体验满意度如何呢?前段时间,笔者在北京出差使用外卖柜的经历,或许有一定代表性。
当时,笔者在北京嘉里大酒店参会,中午不想吃会方安排的团餐,又不够时间出去吃顿好的,所以点了外卖,但酒店明确禁止不允许外卖进出,小小的外卖柜恰好能一举三得。它首先兼顾了酒店方的管理要求,也照顾到了用户想吃本地特色美味的需求,还帮助用户节省了时间。
与此同时,骑手小哥在取到餐后也有在第一时间致电与笔者沟通,询问是否能将餐品放入外卖柜;即便笔者是第一次使用,取餐操作也是秒会、秒懂;最重要的是,免费。

除此之外,笔者还走访了深圳、广州两地,与其他用户聊了聊。
深圳的核心商圈、医院、写字楼等区域,是最早布局“外卖柜”的场所,罗湖区的李女士表示,她所在公司上个月刚刚搬到国贸附近的兆鑫汇金广场大厦办公,新办公楼的物业就规定不允许骑手坐电梯上楼,“作为i人,如果骑手因为我点的外卖而与物业保安发生冲突,我会很愧疚,所以非常理解骑手把餐放外卖柜的做法。”
同时她还反馈,以前所在的写字楼虽然允许上楼,但是每到中午,一层楼的外卖都堆在一起,自己和同事都有过被拿错餐的不爽经历。而早几天深圳遭遇“小犬”台风袭击,雷雨不断,但有外卖柜,不仅不会打湿外卖,也不会出现被误拿、丢餐的现象。
医院也是外卖柜使用频率较高的区域。在深圳宝安区妇幼保健院,陪护幼儿在此治疗的张先生透露,“这里不让外卖进,在正门右侧设了外卖柜,离得不远,操作也算方便,也不收我钱,所以这两天我们都是叫外卖。”
至于“比起直接送餐上门,使用外卖柜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”的问题,罗女士和张先生都认为,外卖柜是特殊情况下叫外卖的最好办法了,多付出的这些时间“属于小事儿,且值得”。
高校是另一个普遍禁止外卖进入校区的场所。广深两地的中山大学、深圳大学、华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,均设有外卖柜装置,且数量相较写字楼等场所更多。多位在校同学均表示,外卖柜解决了“偷餐”的问题,在疫情期间,还能减少直接接触,有效保障取餐的安全、卫生、有序,方便防疫管理,因此学校也是持鼓励态度。

(高校是外卖柜使用的一大场景)
同时,在社交平台上,不少用户对于特殊区域设置外卖柜都表示了“理解与支持”。

总体而言,有外卖柜使用经历的用户,对外卖柜的整体满意度是较高的,在写字楼、医院、高校、出差等多种场景下都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。